[1] |
张鑫, 池茂儒, 罗贇, 代亮成. 二系垂向多功能减振器对铁道车辆动力学的影响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4, 60(18): 258-265. |
[2] |
陈耿彪, 刘志文, 尹来容, 易继军, 张拓. 半主动三附气室空气弹簧吸振器特性分析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4, 60(17): 194-207. |
[3] |
杨绍普, 顾晓辉, 刘永强, 邓飞跃, 刘泽潮, 刘文朋, 王宝森. 转向架关键运动部件动力学机理与故障诊断研究综述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3, 59(20): 225-243. |
[4] |
任君临, 李强, 任尊松, 杨广雪. 高速动车组减振器载荷特征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3, 59(2): 169-176. |
[5] |
陶桂东, 王文静, 冯永华, 李广全. 基于线路实测载荷的转向架构架台架试验方法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3, 59(14): 213-221. |
[6] |
邹广平, 柳天增, 吴松阳, 张冰, 唱忠良, 王宣. 基于幂级数与椭圆方程的金属丝网橡胶组合减振器动态迟滞模型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3, 59(10): 106-116. |
[7] |
马光同, 曾靖淞, 冯丕极, 闫兆盈, 张伟海. 超导电动磁悬浮列车次级悬挂混合阻尼半主动减振控制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3, 59(10): 236-249. |
[8] |
杨云帆, 刘志强, 高贤波, 凌亮, 王开云, 翟婉明. 电力机车车轮非圆化磨耗特征及其对轮轨动态冲击作用影响分析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1, 57(4): 130-139. |
[9] |
白先旭, 杨森. 磁流变半主动落锤冲击缓冲系统的“软着陆”控制试验与分析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1, 57(1): 121-127. |
[10] |
汪群生, 曾京, 朱彬, 吴一, 王勇.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高速列车车下悬吊系统半主动悬挂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0, 56(4): 160-167. |
[11] |
刘丰嘉, 唐兆, 张建军. 机车车辆端部结构拓扑-参数一体化优化方法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0, 56(20): 134-145. |
[12] |
张亚禹, 孙守光, 杨广雪, 李广全. 高速列车转向架构架载荷特征及疲劳损伤评估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0, 56(10): 163-171. |
[13] |
吴虎威, 吴光强, 陈祥, 王军伟, 郭继伟, 苑仁飞, 孙硕. 新型三级刚度扭转减振器设计开发及性能分析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9, 55(4): 75-83. |
[14] |
白先旭, 徐时旭, 沈升, 杜浩, 邓学才. 磁流变半主动横向稳定杆对汽车侧倾的影响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9, 55(24): 145-152. |
[15] |
田萌健, 李伟锋, 孟德乐, 庞博, 庄晔, 高炳钊, 陈虹. 面向机动性与操纵稳定性的轮边集成底盘系统设计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9, 55(22): 11-20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