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|
宋明, 马帅, 杜传胜, 蒋文春, 王炳英. 不同流道布置的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蠕变损伤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3, 59(10): 76-84. |
[2] |
向红标, 程旭, 李梦伟, 王收军, 张冕, 黄显, 霍文星. 磁弹性微型游泳机器人在外部干扰和复杂路径下的精确跟踪控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2, 58(7): 93-102. |
[3] |
王丽梅, 郝中扬, 方馨, 张康. 基于自抗扰的H型平台模糊神经网络同步控制*[J]. 电气工程学报, 2022, 17(3): 122-129. |
[4] |
张玉财, 涂善东, 罗云, 蒋文春, 张显程. 钎焊接头的蠕变损伤与寿命预测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1, 57(16): 218-234,247. |
[5] |
胡华彦, 温建锋, 吴蔚峰, 谈建平, 涂善东. 高温蠕变条件下表面裂纹扩展行为分析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0, 56(24): 40-50. |
[6] |
张萌, 轩福贞. 汽轮机转子钢蠕变损伤的非线性超声评价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6, 52(2): 76-81. |
[7] |
宗超凡, 曾昭炜, 赵海丽, 代奇迹. 基于变压器模糊自适应纵联差动保护的仿真研究[J]. 电气工程学报, 2015, 10(11): 33-38. |
[8] |
吴健栋, 蔡志鹏, 汤之南, 李克俭, 王 梁, 潘际銮, 霍 鑫, 许晓进. 低周疲劳过程损伤变量的复合分析法和三阶段损伤演化模型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5, 51(10): 86-95. |
[9] |
张建强;李太江;姚兵印;刘福广;章应霖. 马氏体/贝氏体异种耐热钢焊接接头界面蠕变失效数值模拟[J]. , 2011, 47(10): 64-69. |
[10] |
张胜寒;范永哲;陈颖敏. 基于遗传规划方法的汽轮机转子钢热脆化性能预测[J]. , 2007, 43(10): 211-214. |
[11] |
李柏林;林建国;姚新. 蠕变损伤本构方程的优化特性[J]. , 2003, 39(3): 37-39. |
[12] |
张光荣;王锦桥. 低周疲劳和蠕变交互作用下汽轮机寿命的计算方法[J]. , 1989, 25(1): 73-79. |
[13] |
朱世杰;李培恩;于永泗;张俊善;曹智本. 温度和蠕变损伤对HK40钢蠕变裂纹扩展的影响[J]. , 1988, 24(3): 59-64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