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械工程学报 ›› 2025, Vol. 61 ›› Issue (1): 274-289.doi: 10.3901/JME.2025.01.274
• 摩擦学 • 上一篇
梁庆琛1,2, 梁鹏1,2, 郭峰1,2, 姜芙林1, 张晓寒1, 李书义1
LIANG Qingchen1,2, LIANG Peng1,2, GUO Feng1,2, JIANG Fulin1, ZHANG Xiaohan1, LI Shuyi1
摘要: 为应对海洋冲击等短时工况导致的水润滑轴承高摩擦问题,可向轴承内部供给微量第二润滑介质来实现减摩降磨。前期实验发现第二介质的供给条件对润滑指标具有显著影响,因此需要联立混合润滑模型和流体体积模型,进一步研究不同供给条件下第二润滑介质在水膜中的扩散规律。结果表明,将供油口设置在进水端附近可避开“回流效应”的阻碍,保证微量第二润滑介质迅速扩散到最可能发生固体接触的区域。高供油量时的油柱更长、距离艉轴表面更近,因此油液扩散程度相比低供油量时更加明显,可在进水端一侧发现“油墙积聚”。大尺寸供油口形成的“矮粗”油柱无法发生明显扩散,难以发挥微量第二润滑介质的功能。而小尺寸供油口形成的“细长”油柱可快速扩散到最小膜厚位置;尽管“回流效应”阻止了润滑油沿轴承中部的周向流动,并在中部形成“无油区”,但扩散后的润滑油布满了轴承两侧的圆周区域,具有“双侧对称承载”的效果。
中图分类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