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|
喻健, 缑百勇, 陈桂勇, 张腾, 马斌麟, 樊祥洪, 陈鑫, 王逸韬. 胶铆混合修理结构疲劳裂纹扩展性能分析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3, 59(22): 352-368. |
[2] |
戴剑博, 苏宏华, 傅玉灿, 丁文锋, 司垒, 陈佳佳. 磨削速度对碳化硅陶瓷磨削损伤影响机制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2, 58(21): 316-330. |
[3] |
戴剑博, 苏宏华, 王忠宾, 丁文锋, 傅玉灿, 陈佳佳. 多晶碳化硅陶瓷磨削裂纹损伤形成机理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2, 58(13): 307-320. |
[4] |
胡华彦, 温建锋, 吴蔚峰, 谈建平, 涂善东. 高温蠕变条件下表面裂纹扩展行为分析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0, 56(24): 40-50. |
[5] |
黄茂波, 蔡力勋, 祁爽. 基于能量密度等效的Ⅰ-Ⅱ型裂纹K因子半解析模型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20, 56(22): 68-75. |
[6] |
周素霞, 赵兴晗, 孙晨龙, 孙锐. 动车组铸钢制动盘裂纹扩展寿命预测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8, 54(24): 154-159. |
[7] |
吴家腾, 杨宇, 程军圣. 基于解析有限元的齿根裂纹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8, 54(23): 56-62. |
[8] |
钟斌, 李雪伍, 于正洋, 张传伟. 304不锈钢棒气动式可控旋弯下料工艺及试验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8, 54(22): 47-54. |
[9] |
贺屹, 蔡力勋, 陈辉. 基于能量等效原理的K因子、柔度统一模型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8, 54(14): 98-106. |
[10] |
杨建国, 郝建松, 李曰兵, 郑文健, 高增梁, 张鹏程. 含表面裂纹焊接结构疲劳评定的质量等级方法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8, 54(14): 82-89. |
[11] |
石晓玲, 李强, 宋占勋, 杨广雪. 高速列车锻钢制动盘热疲劳裂纹耦合扩展特性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6, 52(10): 126-132. |
[12] |
黄秀秀, 胡小平, 于保华, 吴胜游. 基于断裂力学的Nomex蜂窝复合材料超声切割机理研究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5, 51(23): 205-212. |
[13] |
宋凯, 钱涛, 陈涛, 李光耀, 袁智军. 一种基于平均应力强度因子的焊点疲劳寿命预测方法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5, 51(16): 113-119. |
[14] |
赵清亮, 孙智源, 郭兵. 碳化硅圆柱槽微结构表面的化学机械抛光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5, 51(15): 183-189. |
[15] |
樊俊铃, 郭杏林. 弹塑性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数值模拟[J]. 机械工程学报, 2015, 51(10): 33-40. |